• 隧道股份虹桥集中供能项目竣工,破解商务区“高能耗之殇”
提起上海的商务区,人们的印象总少不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但可曾想到,传统商务区运作需要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代价。由于每栋建筑“各自为政”,分别建设自己的能源供给系统,这不仅造成了冷气、热气、电力等资源的重复浪费,更给区域能源管理带来了困扰。那么,有没有一种便于管理、低碳环保的集中供能系统呢?在虹桥商务区,隧道股份给出了答案。
本月,由隧道股份第一管线承接的商务区集中供能项目——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南片二期供能输配工程正式竣工。该项目分为南北两个标段,管线总长度约18公里,区别于以往商务区各自独立配备能源设备的传统理念,该项目则通过在地下4.2米的“供能管沟”内安装冷、热水管网,取代常规空调,统一满足商务区内用户冷热等能源的需求。
“集中供能”打造低碳环保节能新样本
目前,大城市商务区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能源消耗。隧道股份从能源供给入手,采用“区域集中供能”的方式降低虹桥商务区域整体能耗。
所谓区域集中供能,就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群由一个或多个能源站集中制取冷水、热水等媒介,通过区域管网输配到各单体建筑内,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能源服务,商务区内的楼宇无需再独立自建能源系统。因此,相较于传统供能系统,区域集中供能有着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且能源利用率较传统提升了将近45%左右,每年能节约标煤约400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5万吨。
技术创新填补能源管廊领域多项空白
区别于传统管线施工,“零开挖”的“供能管沟”对于排管工艺有着更高要求。对此,隧道股份第一管线专门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工程建造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多种新工艺、新技术,填补技术空白。
针对供能管沟内施工空间受限,无法利用大型设备运输并安装体积较大、较重的管道及管件问题,隧道股份第一管线度身定制了“钢平台、运管?”设备,方便各种材料在管沟内灵活接驳和运送。同时,考虑到施工效率及安全等因素,创新设计出了“长距离管道一体化施工法”, 通过在钢支架上安装滚动轴、卷扬机,形成下管,驳运,吊装,焊接的流水线作业。据悉,该方法较传统施工相比,一天可多安装10节管道,并在缩短了施工周期的同时保障了安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