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实业以精细化管理打响“高产”攻坚战
连日来,环境实业上下一心,在持续走高的产量面前,以精细化管理组织生产作业,以“绣花式管理”确保城市环境安全运营。
由于各区拆违力度加大等诸多原因,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和整治垃圾产量节节攀升,屡创历史新高。4月起,环境实业的生活垃圾水运总量日均13278吨(最高单日运量1390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但虎林和徐浦基地集装化水运总量增幅明显,日均10170吨(最高单日达11018吨),与去年同比增加33.7%;生活垃圾综合填埋日均9316.75吨(最高单日填埋处置量达10946吨),与去年同比增加62.7%。
城市的集运中转物流体系与前端收运体系唇齿相依,直接影响着上海每条大街小巷的洁净。针对持续的垃圾增量和即将到来的“战双高”季,全体职工奋力拼搏的同时,环境实业加快分析与应对,环环相扣制定了配套的应急作业方案,通过高效的管理和有效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活垃圾运营安全有序。
垃圾“高产”背后是一场“数据战”
“垃圾车进入我们基地大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称体重”,环境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到,为了运用好作业信息化系统,更好、更快、更安全服务基地生产,公司不断探索优化技术手段。通过嵌入集装箱的RFID电子标签,外来环卫车辆进入虎林、徐浦基地道口将自动进行称重和数据传输;指挥中心通过电子显示屏调度区局环卫作业车辆集结到指定地点进行重、空箱的自动装卸和箱体交换。同时将庞大的数据进行筛选与分配,把垃圾流、箱体流和船舶流等物流动向,通过信息系统向水上、陆上项目部和老港基地间进行互联互通,实时掌握船舶动态,做到车、船、箱等各方物流信息条分缕析。
通过信息化数据的分析共享,老港基地与再生能源中心、老港四期横向协调,调度作业量,与污水厂密切联系,保证库区污水的及时输送。各类信息化系统能精确定位船舶、箱体位置,记录坏箱的维修进度,监控着基地各个作业点的运营情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技信息化的导入,使生产作业更精准,当信息系统反馈,遇作业高峰或码头断档时,各基地都会在第一时间分派人员到现场进行指挥,启动预案,科学调度,统筹作业,确保了生产作业各环节的环环相扣、忙而不乱,保证了基地的安全、高效运营。
为集装箱“塑身”深挖潜能
目前大部分集装箱满载垃圾的箱重18.72吨(含箱体自重3吨),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为集装箱“塑身”,优化箱体的结构,是进一步提升运能需要突破的瓶颈。2010年生活垃圾集装化运营以来,环境实业在第一代环卫专用集装箱使用过程中认真排摸梳理问题,如箱门密封性方面有待改善,箱体因垃圾内压会发生鼓胀变形,箱体自重过大影响系统的运输成本。2015年起,第二代环卫集装箱箱体开始研制,优化更换了60余个零件,减小了12种构件的截面面积,主体结构材料则选用2.5毫米厚的BC550高强度钢板,经结构优化减重设计的第二代集装箱自重减轻了约0.5吨。
2016年6月,520个第二代集装箱投入运营,在不增加任何起重运输设备和能源消耗的情况下,集运系统每年可增加8万吨垃圾的输送能力。同时,在此次应急“高产”过程中,由于具备了系统治理的超前意识,集运系统新建的520个二代箱的投产使用,有效地弥补了“高产”应急期间集装箱周转的缺口,并能在突发情况下每天增加至少7000吨的集装箱生活垃圾储量。
打造好手中的“新装备”
科研投入费用750多万元,产出效益达到2400多万元。以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金点子”为载体,3年来环境实业共有近30项重要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应用。通过刘必胜生活固废集运技术创新工作室编写的《集运工种操作规范培训教材》,加强一线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了集运系统的运转效率;由海燕固废治理创新工作室团队研发的《集卡车辆引导系统CPS的研究》项目,安装桥吊和集卡车辆对位引导系统(CPS),提升作业精度和工作效率。
公司在努力确保城市安全运营的同时,积极落实城投集团领导调研提出的将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的要求,努力拓展建筑垃圾、湿垃圾、水域保洁等项目,开展环保绿色动力船舶与车辆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响应国家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真正实现零排放。公司首条30TEU集装箱LNG清洁能源船舶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试水。
迎难而上、迎战高产的背后是城投环境人众志成城的坚守、辛勤付出的汗水。集运信息化系统的升级优化、现代化环卫装备的更新换代、卓越绩效和标准化体系的管理,将使城投环境人一如既往的把城市环境运营管理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确保上海城市环境安全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