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 打通城乡要素流通“最后一公里”
上海南汇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在“为农服务”领域,以“乐农”品牌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2017年底在浦东新区祝桥镇东海社区建成了首个乐农综合服务站并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服务新区“三农”发展的新模式。
一、模式创新
东海综合服务站是在原有的农资销售和农业废弃物回收两大功能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整合了商品流通、农技服务、农业金融、信息服务等功能,打通了城乡要素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打通流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商品流通与以往有着更加不同的意义,不仅仅是将肥料、农药、农具等工业品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输送,更重要的是要将农村地区高品质的农产品推向城市,实现农村城市商品“双向流通”。服务站除向农户供应各类补贴类、非补贴类农资外,还专门开设了团乡农产品收购点,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二是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现代农业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要求更加科学化、定量化、精准化,服务站内专门配备了肥料配方机,提供个性化肥料配方服务,农户借助肥料配方机可自助购买配方肥。同时根据农户提供的土壤样本和种植需求,实现肥料“私人定制”。
三是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居民、农业经营主体难以享受到城市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南汇供销社与金山惠民银行合作在服务站内设置一体式金融服务终端,方便附近居民在终端机上缴纳水、电、通信等各种公共事业费,也可以在终端机上进行取款、转账等操作。在农业贷款方面,将其他银行无法质押的大棚、库房等农业资产也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有需求的农户可在服务站登记后由银行与农户联系。在农保服务方面设立农户与安信农保、中国人保的业务联系点。
四是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信息壁垒一直是阻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鸿沟。为了让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居民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南汇供销社与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将上海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在站内大屏上滚动播放,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寻找合作机会。通过站内放置的“农民一点通”服务终端,让农民了解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东海综合服务站打破了原有农资超市只经营农资的观念,将多种要素融合,让老百姓“进一家门,办百家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也由原来的农资销售员化身为集金融服务介绍、产权交易登记、肥料配方服务等多技能于一身的“农村职业经理人”。
二、初步成效
东海综合服务站的设立,改变了农资经营网络的形象与浦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不匹配的现状,并结合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综合服务功能初步显现。一是流通服务领域:农药化肥销售金额总计7.8万元,同比增长250%;其中蔬菜补贴农药销售3.5万元,常规商品销售4.2万元;回收农药废弃包装2万包/瓶。二是农技服务领域:受理农户测土19批次,液体肥交易50余笔,金额3000余元,跟踪服务实验田50余亩。三是金融服务领域: ATM机方便了农民手机话费充值,便民收缴水费和水站充值办卡200笔金额15000元。ATM交易取款共计4000余元,满足了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四是信息服务领域:依据综合服务站提供信息,有近50户农民办理了农产品登记和产权交易咨询登记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东海综合服务站自运营以来,不断满足附近农民的需求,为农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中需要政策配套,解决瓶颈问题,希望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提高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并以东海站为样板建立起服务“三农”的“浦东模式”。
政策扶持。东海综合服务站的改造得到了浦东新区农委的大力支持,乐农公司作为承担新区农资物化补贴网络的建设主体,立足于做好功能性服务并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不盈利状态,如果在全区涉农区域全面复制推广,且持续运行,需要得到新区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复制模式。鉴于各街镇原有建筑物基本是无证或违章建筑,在“五违”整治的背景下,原有很多网点已无法运营,在上级部门帮助协调做好选址工作的基础上,南汇供销社计划通过2-3年时间在新区范围内复制一批为农综合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以满足附近农户的需求。
信息化建设。按照上海都市农业要求,在实体网络建设的基础上需要建立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农业废弃物回收等于一体的大数据信息系统,运用在综合服务站内的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更好地帮助培育合格农业生产者,助力浦东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