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专题报告:京津冀土地规划可期,雄安新区构建新型财政框架
作 者 : | 谭凇 |
日 期 : | 2017-06-28 |
摘 要 : |
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来看,京津冀将会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控制环京区域房地产的膨胀发展。存量建设用地凸出保障民生发展,因此未来京津冀土地利用也会结构性调整。2012-2016年,北京市的土地交易面积在2013年达到顶峰2118.64公顷后下降,从2016年的2118.64公顷下降至2016年的477.29公顷。北京地区土地交易面积减少,表明北京市在控制土地的供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土地规划实现控制增量,在城市化程度较弱的区域,土地规划要适度发展,实现京津冀土地协调平衡发展。 京津冀地产与财政的内生逻辑京津冀的土地财政也和京津冀的房价形成了螺旋式上涨的局面。地价的高价促使了房价的高企,房价的高企也催化了地价的高企。 w 京津冀的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方面均会迎来利好,因此也带动了近期京津冀地产的火热。京津冀房地产价格的高企因素复杂,土地财政并非京津冀地产价格高企的主要推手,因此土地财政问题并非是解决京津冀地产价格高企的根源。 京津冀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土地财政展望央企、行政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迁入雄安也有望为雄安新区奠定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有望成为雄安新区的税收收入来源,雄安新区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级别较高,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增量经济效应较大,预期雄安新区发放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竞争力较强,受市场欢迎程度较大。雄安新区将在新型的土地管理模式下,构建新型的财政资金收支框架,而这正受益于雄安新区起点低,既得利益群体少的比较优势。
|
关键词 : | 京津冀土地规划;雄安新区;新型财政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