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回流下的“非一线”消费升级系列之三:产业转移下的“非一线” 城市掘金
作 者 : | 戴康;曾岩 |
日 期 : | 2017-03-27 |
摘 要 : |
产业转移趋势下人口回流规模增加会是趋势。成本收益比决定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向的选择。产业转移先发生,人口回流后发生: 企业相比个体更合乎理性人假设, 对成本收益比更敏感。除金融文化科技类企业仍在一线城市集聚, 其他类不少企业在市场+非市场力量推动下,已经并正在选择“非一线”。超级城市京沪的定位是—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创中心;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而各省市则为其他产业承接展开竞争激烈, 部分非一线城市的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了较好的规模集聚效应, 产业转移已是确定性趋势,给人口向非一线城市集聚与回流提供了可能性。 非一线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和人口集聚力显着上升。从厂房地价、人力成本、环保成本三个成本维度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维度考察企业在一线与非一线城市的成本收益。( 1) 非一线企业成本低于一线,市场+非市场力量推动产业转移:地价的显着差异推动资本密集型企业选择“非一线”;人力成本的显着差异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非一线”;环保成本的差异推动生产制造类企业选择“非一线”。( 2) 非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力提升,市场+非市场力量下规模效益显着增加: 不少非一线城市的高新产业园区的企业入驻数、就业人数增速较高, 从最初被诟病的“鬼城”逐步变为了产业集聚的发展典范。 五大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力和人口吸引力相对更强。城市群是产业集聚和人口回流的承接地,我们通过多维度,重点比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外的城市群, 从区域角度优选人口回流下的非一线城市投资机会。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成渝、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力较强; 皖江、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力较强:从高新区企业数量占比来看,长江中游、成渝、皖江、中原城市群的高新区企业数量占所有样本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较多; 从近三年高新区企业数量增速来看,皖江、中原、山东半岛、海西城市群增速较高。除辽中南外,各城市群的代表城市产业集聚效益、结构调整均现良好态势。 关注五大城市群的人口回流下的消费升级机会。从城市群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力对比来看,我们相对更看好皖江城市群(合肥、芜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宜昌等)、成渝城市群(重庆、成都等)、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等)、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等)人口回流下的消费升级投资机会。区域角度出发, 地区商贸零售龙头和区域白酒龙头是具有较强地域壁垒的消费升级投资机会, 关注皖江城市群的百货龙头合肥百货,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百货龙头银座股份,成渝城市群的区域白酒龙头沱牌舍得等。
|
关键词 : | 产业转移;消费升级;产业集聚力;人口集聚力;五大城市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