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系列报告之一:粤港澳深度融合, 大湾区巨轮出海
作 者 : | 冷云生 |
日 期 : | 2017-06-09 |
摘 要 : |
中央决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志着新一轮改革开放又有了一个新的抓手。作为一种成熟的区域经济模式,湾区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力,也是国际之间竞争的重要载体。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客观上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打造新的增长极。同时,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和澳门也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历来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绝佳的区位,良好的基础条件,活跃的国际贸易,使之成为国家各项战略的集中交叉点。新一轮的规划建设,将再度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开发展空间,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三大区域战略之后,又一重要区域战略。2008年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最早提出“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2015年3月,“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提出“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粤港澳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从区域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继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之后,“十三五”期间又一重磅级区域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综合实力,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条件,也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极。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的经济增长迅猛、产业布局完善、对外贸易发达、创新氛围浓厚,综合实力全国最强。2016年,它仅用全国0.6%的土地和4.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5%的产值。在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依然实现高达9.1%的GDP增速。且人均GDP、每单位土地产值等均远超长三角和京津冀,是备受重视的重要经济引擎。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的吞吐量位居第一,发展潜力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多核心特征,未来重点就是打通各类软硬件障碍,促进各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各地优势的整体化。可以预见,未来将会着力打造现代化的立体复合式交通网络,再造区域内部分工体系,打通制度障碍,构建优质创新圈和生活圈等。看好交运、贸易、制造业、旅游、金融、博彩等领域发展。具体来讲,粤港澳交运网络的无缝互联、高效流通,将利好区域内铁路、公路和航空行业;粤港澳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将催化湾区港口联盟的形成,极大地推动港口物流领域的发展;依托新兴产业的集聚与升级,粤港澳将打造“产业湾区”,制造业迎来高速发展新格局;在粤港澳“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定位下,旅游、金融和博彩等服务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投资策略:在交运领域,我们看好铁路、公路和航空行业未来预计有大量建设订单催化的企业,如广深铁路(4.48 +0.22%,诊股)、粤高速A(8.87 -1.55%,诊股)、白云机场(17.66 -1.06%,诊股);在地产开发领域,我们看好土地储备充足、具备资源重估空间以及开发经验丰富的企业,重点关注招商蛇口(20.74 -0.10%,诊股)、华侨城A(9.36 -1.58%,诊股);在港口物流领域,我们看好具备地理优势和战略区位的港口标的,如深赤湾A(32.40 +10.02%,诊股);在旅游博彩方面,我们认为拥有大量旅游资源和丰富运营经验的企业增长会更迅猛,重点关注金沙中国、银河娱乐等标的。
|
关键词 :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湾区;经济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