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
? 核心观点:一、调整原因: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投资资本化,一方面是因研发投入规模不断增加,2015 年达到 1.42 万亿,仅次于美国,研发投入强度也达到了 2.09%,采用新的方法有助于创新与研发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因 OECD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该方法, 中国采用后在国际间比较 GDP 相关指标时更具可比性。二、调整历程:1985 年国家级和省级统计部门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将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成果纳入核算,标志着 MPS 向SNA 的转变,此后 GDP 核算方法又历经多次调整,以使更科学与更国际化。三、调整方法:此次 GDP 核算调整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在结构和总量上,根据我国研发支出的基础资料情况,采用国际通行的总成本法来核算研发活动的产出,主要包括中间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三部分,并且利用永续盘存法核算研发资本存量。在价格上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利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人员工资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加权平均,构建了研发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不变价核算。四、调整影响:核算方法调整将提高 GDP总量规模,对 GDP 增速影响不大,且改变 GDP 最终使用结构。一是 GDP 绝对规模提高,且提高额近年持续攀升,2015 年达到了 1.30%,但影响远小于1995 年的核算调整。二是 GDP 增速有增有减,总体影响不大,所提高的 GDP 增速占当年 GDP 增速的比例普遍小于 1%。三是改变 GDP 产业结构,二产比重略有提升;改变 GDP 最终使用结构,资本形成比重提升。修订后 2015 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51.6%、45.0%和 3.4%,与改革前分别变化了-0.77%、0.82%和-0.04%。
|